致富不忘众乡亲 脱贫奔康路同行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7年06月06日 文章点击数:9376
致富不忘众乡亲 脱贫奔康路同行
宣汉县政协委员、四川省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昌林
2003年,我回到家乡,看到村里许多群众举家外出务工,闲置土地很多,便萌生了回乡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的想法。于是,我承包了本村闲置多年的村办药场300余亩,开始种植野生天麻、重楼、厚朴、云木香、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经过多年摸索,尝尽了不少的酸甜苦辣,我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2011年,我成立了四川省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目前,企业注册资金达到3200万元,净资产达6000万元人民币,办公面积1500平方米,有高级农艺师、中药师、种检员证书的36人,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员123人,员工300余人。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林下示范基地“四川省青年民营企业家协会理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单位”“生态旅游商品铜奖”等称号,我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宣汉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心系民生 尽力改善交通条件
龙泉土家族乡小坪村和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一直以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著称,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的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点实力后,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通龙泉土家族乡小坪村至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棚子基地的12.8公里盘山公路。道路的修建,得到了两村村民的极力拥护,纷纷自愿前来出工出力。规划道路占用村民的土地,村民也心甘情愿不要一点补偿。道路建成后,不但带动了两个乡两个村600多户村民种植中药材,直接增加600多户村民的收入,还为两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心怀感恩 致富不忘众乡亲
当地老百姓在看到我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后,都纷纷效仿。他们缺信息、缺技术、缺管理,在产销中吃了不少哑巴亏。带领群众一起致富是我的最大愿望,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一是主动上门,毫无保留地向广大种植户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亲自帮助农户选购种子、种苗,亲自到田里指导药农平整土地、施肥下种。至于来人或来电话咨询,我除了尽量给予详细的解答外,还亲自到地里指导。二是将自己的中药材基地作为示范点对外开放,让群众到自己的基地实地参观,并组织技术人员对群众现场指导。三是积极主动与县级相关部门联系,利用一些会议组织广大药农参加中药材种植培训。四是对于那些想发展又苦于缺乏资金的农户,垫资鼓励他们发展。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参加“留守儿童结亲”、“金秋助学”、“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先后拿出20多万元,资助100余名贫困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先后为贫困村的五保户、残疾人捐赠20余万元的生活用品及生产物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脱贫攻坚 贡献力量正当时
2016年,正值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公司也不甘人后,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产销联动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在宣汉县红峰乡、观山乡、双河镇等13个乡镇20个村发展新品种药材1.1万亩,实现鲜货产量6千吨,产值8000万元,带领近8000户药农年收入达到5千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贫困群众受益,2017年,公司在以东乡镇、观山乡、三墩乡、马渡乡、南坝镇、石铁乡、黄金镇、东林乡、清溪镇等乡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36个村6050户群众发展中药材,其中草本药材10840亩,木本药材48960亩,预计年底可实现鲜货产量9000吨,产值1亿余元,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为使贫困户脱贫后稳得住,公司始终坚持“开发式、造血式”的扶贫模式,将公司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挂钩。一是实行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动员了56户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3万元-5万元)委托公司发展中药材产业,每户贫困户每年获得3000元-5000元分红,公司对贫困户负赢不负亏;二是公司有计划地吸纳贫困家庭1名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就业,按每年工作2个月(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资100元计算,每户贫困家庭每年工资性收入可达5200元。在不影响贫困户从事其他生产的情况下,贫困户年均可纯增收8000元以上,每个贫困人口年均纯增收2800元-3400元,可顺利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