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需要精准滴灌
作者:王守元 来源: 发表于:2018年09月17日 文章点击数:5035
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需要精准滴灌
市政协委员王守元在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反映: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市各乡村认真落实中央几部委2007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建起了农家书屋,配送了书籍。但调查发现,农家书屋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更多地成了形象和摆设。一是书籍配送缺乏针对性。没有按照各村自然资源、人口状况、重点产业配送相应书籍,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激发不了农民的阅读兴趣;二是书屋布点缺乏便利性。农家书屋大多设置在村级组织活动中心,而非人群相对密集中心村,尤其是部分由几个村合并而成立的新村,最远的到村部需要走1-2个小时山路,村民借阅十分不便利。三是宣传缺乏广泛性。村支两委很少组织村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文化部门把书送来后,大多数农户只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这个东西,但对书屋有哪些书、怎么借阅不清楚;四是书屋开放缺乏规律性。大部分农家书屋由于没专人管理,开放时间不能保证,常年铁将军把门,群众需要借阅时找不到人现象突出。
建议:
一、实施“三农”读物出版工程。组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单位,加大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比例,控制成本、降低价格,让利于广大农村读者。大力开发适合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的各类出版物,从源头上保障。发行单位努力畅通发行渠道,主动联系、帮助、辅导,为“农家书屋”提供优良的服务。
二、围绕产业配送农家书屋书籍。牵头部门要坚持实行差异化配送,除政治党建读本、文学艺术读物外,其他书籍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进行精准配送,使农家书屋的书籍有人读、读得懂、用得上。文化管理部门要组织图书流动车将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农家书屋的图书定期相互调换,形成一条定期更新、交流图书的渠道。
三、优化农家书屋布点。几个村合并而成立的新村要增加农家书屋布点,可以考虑在建设好中心村农家书屋的基础上,设立多个农家书屋借阅点,形成“一核多点”格局;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尝试建立乡镇农家图书馆+中心村农家书屋+村庄借阅点的农家书屋内循环机制,村民凭有效证件,可在本乡镇内任一农家书屋借阅归还书籍。
四、加强农村书屋的监管。一是确立公益岗位搞好农家书屋开放。对设置在集镇、中心村的农家书屋,政府应明确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书屋运行与管理。采取村民和学生共享机制,工作日上午或下午半天开放,星期六、星期天和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二是加强对农家书屋的检查指导。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书屋借阅活动、图书管理和发挥功效等方面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书屋的规范管理和社会效益。对村级管理员要给予一定的经费,保证有事管,管得好。
五、创新机制确保农家书屋发展。应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书屋管理人员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建设的新途径;对“农家书屋”管理规范、服务较好、具有一定经营条件的,在管理人自愿前提下,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授予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开展出版物经营业务,获得经营收入,按规定比例用于购买新的出版物,不断扩大书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