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力解决人力缺失的问题
作者:渠县、大竹县、开江县政协 来源: 发表于:2018年09月18日 文章点击数:668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力解决人力缺失的问题
渠县、大竹县、开江县政协反映:目前,农村有日益衰落迹象,最明显标志是农村居住人口持续减少。其原因:一是公共服务差,留不住人。农村因公共服务设施差,文化生活严重不足,居民为了孙辈获得更好教育,大多通过租(买)房、随子女居住等方式陆续移居城市或集镇,农村将会成为“空心村”;二是劳动力匮乏,土地无人耕种。农村以老人、妇女、小孩和一些智障人、残疾人为主,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劳动力欠缺田地无人耕种,有的地方抛荒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三是村级干部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村干部年龄在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以上,工作二三十年以上,其每月基本工资仅在一千元左右,退职后没社保,甚至有的村干部(如党小组长、村民监察委员会成员)没有工资,严重影响其带领老百姓发展的积极性。四是乡村医生流失,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有的乡镇医院医疗设施无医生会使用,一些偏远村卫生室又没有医生,群众医疗健康得不到保障,导致老百姓不愿留在农村。据我市卫计部门反映,一个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乡镇医院工作工资仅4000元,不如农村一个砖瓦匠,他们一旦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证立马离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核心在人、关键在人,让农村人才留得住,城市人才进得来。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由蓝图变成现实。建议:
一、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要制定更加灵活、更加优惠政策,大力提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收入,打通晋职晋级通道,吸引大批教育、卫生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要优化农村小学布局,通过城市教师晋级前到村校支教、城市名校领办或在乡村建立分校等方式,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村级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方便乡村孩子就近入学。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吸引人才回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兴办投资小、见效快、能致富的乡村特色产业,吸引有资金、有技术、懂市场的农村本土人才回流,为振兴乡村积聚财力、人力资源。
三、建立城乡居民双向流动制度。要建立鼓励城市居民进入农村政策,如破除城市人口不得到农村购地建房和直接购房规定,允许城市居民购买现有农村住房并享有所有权。有条件地允许城市居民户籍“非转农”等,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城市中产阶层、城市退休人员、社会贤达进入乡村,对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建立农业产业岗位津贴和培训制度。参照其他行业、职业激励模式,建立全国统一农业产业岗位津贴制度,在享受现有惠农政策、各种补贴不变前提下,对长年从事农业产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年限长短、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县(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岗位津贴,增强农民职业成就感、自豪感,鼓励其终身从事农业产业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建立农业技术免费培训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涉农高校、高职、中职院校每年定向招收一定数量一线农民,脱产学习农业产业发展必备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知识,引导他们参与村社事务管理能力。
五、提高村干部待遇解决有人带的问题。要尽快完善政策,大力提高村干部待遇,特别是完善退职后保障措施,确保乡村振兴有“火车头”;要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对优秀年轻村干部给予大学生村官同等待遇,政府每年拿出部分行政事业岗位对服务一定年限村干部进行专场招聘,就地解决村干部出路和晋升问题,激励优秀年轻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掌舵人、导航者、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