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干部青黄不接应高度重视
作者:渠县政协 来源: 发表于:2018年09月18日 文章点击数:7745
村社干部青黄不接应高度重视
渠县政协反映:在走访的4个村1个社区,通过与基层干部座谈发现,当前村社干部青黄不接问题突出。一是年龄大。4个村1社区共有村、支两委干部共37人,31—55岁的占54%,56岁以上的占46%;社干部33人中41—59岁的占39%,60岁以上的占61%。二是文化低。村支两委干部中,大专(学)文化的占14%;高中及中专的占27%;初中及以下的占59%。三是女干部少。村女干部占16%,社干部中没有女同志。四是待遇低。村支书、主任、文书等主要干部工资在1500元左右,社干部仅600元左右;其余村支两委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小组长等没有工资。五是选人难。四个村一社区支书因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有3个是上级下派,其余村社干部愿意干的也很少。
村社干部处于党和国家最底层,他们直接担负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任务。村社干部青黄不接,影响基层政权稳定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议:
一、增加村社干部的储备。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采取更直接、更有效办法吸纳和储备优秀村社干部人才。一是优化内部选育。乡镇党委、村支部要注重发现和培育本地村社干部苗子,广泛从本地善种养、懂经营、愿奉献的村民中发现人材,储备充足的后备干部。二是注重从外引进。大力从本地在外务工的优秀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退休党政干部、致富能人等中间回引部分人才。三是推行竞争上岗。在村社换届、干部变换时推行竞争上岗,让村民自己选择愿意当、受信任的人,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
二、提高村社干部的待遇。村社干部工资待遇应与城镇社区干部持平,并稳步增长,以此留住干部;将村社干部待遇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与工作实绩、群众评价挂钩;对没有工资的村干部,要尽快解决适度的工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于退职村社干部,要落实好退职保障,在符合相关政策前提好,对任职满一定年限、本人自愿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切实解决村社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村社干部的培养。县级党校对村社干部的培训要全覆盖,在培训内容上应以党性教育、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为主,多举办一些“短、频、快”的培训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同时,多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基地实践等机会,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四、增强村社干部的活力。一是拓展发展空间。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从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通过考试解决他们的身份,让他们工作“有奔头”。二是扩大作用发挥。积极推荐村社干部中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政治素质好的人参选“两代表一委员”,赋予他们更多的建言献策机会,让他们工作“有看头”。三是优化工作环境。在当前繁重工作任务和复杂工作环境下,对敢于探索、勇于干事的村社干部出现的工作失误,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保护,让他们工作“有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