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重视民企参与脱贫攻坚负担偏重的问题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3月01日 文章点击数:9597
应高度重视民企参与脱贫攻坚负担偏重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丁长兴在四届四次会议期间反映,在脱贫攻坚工程中,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捐助扶贫等形式,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据对达州不完全统计,全市736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7.9亿元,结对帮扶527个贫困村、7.86万贫困户,建立精准扶贫产业基地183个、专业合作社3600多个,解决就业2万余人,走出了一条具有达州特色的帮扶之路。但工作中存在“对民企帮助发展产业期望过高,甚至开出上千万的‘天价帮扶清单’,严重挫伤民企帮扶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面宽、点多,有点不堪重负”等现象和问题,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合理调度帮扶资源,实现扶贫工作“有序、有力”。一要做好统筹协调。建立帮扶贫困村联动机制,做好统筹安排,避免多头管理,坚持量力而行,畅通信息渠道,着力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凝聚扶贫合力。完善社会组织扶贫动员机制和激励政策,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资源统筹机制,形成合力攻坚局面。对于实力相对弱小民企,可联合多家企业合作帮村,由“单打”向“群攻”模式转变。三要巧借外地资源。持续推动“达商回引”工程,以乡音乡情为纽带,助推达商返乡投资,回馈桑梓,助力脱贫攻坚。
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一要科学制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结合扶贫产业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实际,依托贫困村地理条件和特色资源,坚持短、中、长相结合原则,着力打造有特色区域主导产业。二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大力运用和改进“公司+合作社或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做给群众看”,提供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带着群众干”,通过提高合作社效益、推动乡村经济振兴“领着群众赚”。三要切实提高贫困主体脱贫能力。加强教育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解决其在农业生产、产业操作中技术、知识难题,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三、着力做好扶持服务,为民企帮村安装“减压阀”和“助推器”。一是政策扶持到位。开通民企帮村产业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流程,缩短时限。对民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捐赠扶贫的进行税前抵扣;对扶贫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二是跟踪服务到位。大力支持民企产业扶贫项目,加强土地流转、生产要素保障,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协调处理好与土地、房屋等资产产权人劳资关系。三是表扬激励到位。加大民企帮村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宣传力度,评先选先,树标对标,激发民营企业家创造力和荣誉感。对于在扶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企业家,在“两代表以委员”的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