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关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7月08日 文章点击数:9509

关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064号

提案者: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主办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提案内容: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积极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全市有重点实验室9家,科技成果项目373项,新工艺(新技术)

80个,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0亿元。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经努力取得了成绩,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上仍存在差距:一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需进一步优化,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16条政策措施有待落实落地。科技成果的作价评估、股权激励等方面亟待改革创新。二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三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高效的科技投融资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完全建立,畅通的知识产权流转机制亟待形成。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少,成果产生和转化不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低。为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建议如下:

    一、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营造宽松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根据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尽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市的实施意见。成立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政策实施的投诉和协调机构,加大对政策落实落地的督促检查力度。把成果转化、产出效益、贡献额度作为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纳入对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评价。建立以发明专利、科技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技术成果评价与扶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二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数量,保证科技投入资金总量持续增长,通过政府投入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风险补偿制度。三是优化金融财税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快形成覆盖创业创新链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我市转化。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努力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组织企业走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科技成果的机制和制度;鼓励支持天然气化工、微玻纤、玄武岩纤维等龙头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协调利益关系,共担研发风险。二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将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把更多的创新资源投向成果产业化。着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规模效应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引导。对有助于全省重点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政府整合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政策给予重点支持;对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取得成效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和保护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壮大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的企业家队伍。

    三、建立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定价、流转及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依法成立行业协会,引导其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建设技术市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中心、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等信息对接平台,构建科技基础公共研发平台,将部分共性设备技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业统计和信息发布以及预警、预测等工作,加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市场体系,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建立知识教育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培养与交流引进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凝聚和吸纳各类创新人才。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关心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科技成果奖向一线人员、原创人员倾斜。将“达州英才计划”制定的创业扶持、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用于民营企业引进的硕博人才,为各行各业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三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符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使他们留在达州,服务达州。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