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7月08日 文章点击数:9171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174

提案者:叶祥金

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提案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从整个乡村振兴来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

的基础,也是推进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纵观我市近年来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产业同质化与规模化不够的问题同时并存

1.农村产业同质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组织化不够,产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发展主体,导致发展零星、散乱、弱小。特别是个别地方片面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解为非粮化,在发展产业时,没有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基础条件等实际情况发展农村产业,简单给农民发树苗,由于没有因地制宜,没有配套的组织化,树苗发下后,“栽不活、长不大、结不出、卖不掉”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产业同质化问题。“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不同程度地存在。

    2.优势农产品规模不够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系列措施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与其他农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品质不错的特色农产品体量小、难以有效组织系统性的生产加工销售,很多具有较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总的经济效益并不凸显,也制约着其品牌推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导致我市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农村产业融合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农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路网、田网、水网、电网、互联网还没有配套到位,生产、加工、运销、销售、品牌推广等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不足。由于缺乏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产业链短、基地分散、规模过小,没有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导致我市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三)农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市发展的各类集体经济存在唱独角戏的问题,要么是村级组织自身全部投入,要么是大户独家行动,一旦村级组织和大户后续投入、管理、营销跟不上,村集体经济就有可能陷入停顿。

    二、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统筹搞好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

1.把握好农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对我市农业优势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有战斗力的“主力军”,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各市县区要抓好主打产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品种做大规模,形成“拳头”,真正把资源优势转为规模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建立健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财政、金融、信贷、土地、水电、用工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特色产业科技投入,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培养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3.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要加大引企入园力度,加速催生、孵化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走集群化发展路子,争创全市、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二)尽量避免农村产业过度同质化

1.重引导轻干预。要在农村产业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坚持农民主体与规划引导相一致的原则,坚持村民自主自愿的原则,引导村民自出发展种养殖业,减少行政干预,逐步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政府要通盘考虑产业发展布局,避免盲目跟风,盲上项目的做法,科学引导农户发展产业,把产业扶贫政策用好用活。

2.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实践表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小户生产,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直接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要想破解农村这种现状,必须适度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发展主体过多的问题,这样才能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因此,建议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同时,政府要搞好土地流转后的跟踪服务,让经营者、农民得到持续发展。

3.完善动态监测机制。要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农村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有关数据的全面观测、及时更新、多向传递,实时反馈;相关部门要结合农村的传统历史、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市场需求以及群众基础等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模,优化品种种植结构。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突出规划引领。制定适合我市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将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杜绝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杂乱无序。

2.突出精品带动。要打造一批集特色产业发展、阳光康养、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同时,积极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收链。

3.突出资源整合。要加强特色产业资源、区位优势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有机融合,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宣传、包装、整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真正让我市的各个乡村特色鲜明、底蕴深厚、魅力绽放。

(四)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加强农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选好农村“两委”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筑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根基。

2.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可采用返租经营、与村民合作、与大户合作三种模式。集体返租。通过从农户返租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组织贫困群众成立劳动服务队伍,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村民合作。通过村级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村集体提供种苗并给予一定补助,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大户合作。回引在外经商人员,采取村集体+大户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注入资金,带动贫困户入社,每年保底分红并提供务工机会。

3.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奖励措施,使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幅度与村干部的报酬增长挂钩。同时,对促进集体发展的大户、村民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