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7月08日 文章点击数:9471
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190号
提案者:唐秋芳
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提案内容: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
达州作为四川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为引领,按照“抓二带一促三”的农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通过建基地、重加工、育龙头、创品牌等措施,特别是2017年以来,将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6+3”产业,出台农产品加工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予以大力扶持,并列入全市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强力推进,招大引强,集群成链,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农产品加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市级119家,主营产品年销售收入12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150家,主营业收入228亿元,其中达1亿元以上的50余家;规下(年产值1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企业1300余家。农产品加工率上升到50%。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全市规划和建成了开江、渠县、大竹、通川区等4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其中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通川)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6年跻身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30强,2017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43亿元。目前共吸引了宏隆肉类制品(川汉子)、三圣宫食品、源美冷链等6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三是名优品牌不断涌现。全市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巴山雀舌、东汉醪糟、绿升橄榄油、宕渠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1个;四川省名牌产品3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8个,绿色农产品21个,有机农产品15个,无公害农产品247个。四是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全市已认定7家市级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800余家,综合经营收入达到20.16亿元,其中农家乐1500余家,休闲农庄126家,专业村54个,农业景区41个。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7亿元。建成物联网种养基地60余个,其中省级示范基地12个。
一、尽管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
(一)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因素制约,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十分受限。基地分布仍然小、散、乱,科学育种、种植技术、土地规划、职业农民的配置滞后,严重制约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缺乏龙头引擎带动。达州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龙头企业引擎带动,急需引进一些实力强劲、与达州产业关联度高、且在西部地区未布局或布局较少、自身急需产业转移和扩大产能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国富硒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新的重要支撑。
(三)企业发展理念仍较滞后。响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瞻性不足,探索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思路不宽,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开发农产品初加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理念不足。
(四)精深加工能力薄弱。技术、资金仍是主要缺乏因素。目前,农产品加工方面项目资金有限、达州基础财力薄弱,都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档升级。
(五)品牌建设任重道远。闻名全国、叫得响的“达字号”产品屈指可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影响力弱,导致我市农产品在区域性竞争中优势不足,仍需在品牌打造、渠道拓展、宣传推广方面下大力气。
二、为此,特建议
(一)坚持内外并举,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初加工、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等综合类项目
达州是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市。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托达州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方面项目资金有限,加之达州基础财力十分薄弱,远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求。同时,我市生态环境优良,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历史文化厚重,很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此,要重点围绕粮油、肉食品、茶叶、果蔬、木竹及苎麻纺织制品等五大领域,积极招大引强,强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达商回引等方式,大力引进农产品初加工、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旅游+康养等综合类项目,着力引进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引擎带动效应。积极争取在目前有较强投资意向的薯类加工、肉牛加工、生猪肉类深加工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做大做强我市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与全省农业大市地位极不相称,需进一步加大指导扶持培育力度,帮助现有省、市级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做强做优,力争2020年前新培育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有力带动达州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集中力量打造“巴山食荟”区域品牌
重点围绕达州富硒茶、醪糟、苎麻、油橄榄、乌梅、黄花等作物,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档次,集中力量打造“巴山食荟”区域品牌,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一是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在达州,除经开区外,7个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业均有“代表作”,也享有中国“四乡”、“三都”的美誉,但仍缺乏一个叫得响亮、脍炙人口的达州区域品牌(提到达州,就想到什么品牌;提到什么品牌,就想到是达州)。要坚持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三品战略”,着力突出在达州区域品牌——“巴山食荟”上发力,突出“富硒、绿色、健康、有机”主题,强化品牌设计、营销和推广,邀请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出奇制胜,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让达州区域品牌成为“网红”,有效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达州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实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做大做强名优企业品牌,打造一批秦巴山区富硒农产品品牌。二是突出规模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双培育工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两项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上规模、上档次。三是立足标准化。将“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运用于农产品加工的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达州农业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四是提升专业化。按照种养殖、农业物质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服务、植物保护服务)、加工、物流、市场交易等环节,将业务板块交由专门人群进行专业化处理;推动农产品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品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突出优势特色,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成链发展
1.突出三大优势农产品加工:(1)粮食加工。重点发展各种小包装优质大米、蒸谷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等产品。利用碎米发展方便主食品、米粉、高纯度米蛋白、淀粉糖、维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米糠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米糠油、谷维素,以及化妆品级米糠蜡。重点发展速冻玉米、玉米饮料、玉米罐头等鲜食玉米产品,以及利用玉米秸秆、玉米叶等副产品生产糖醛、木糖、饲料等产品。(2)油料加工。将油菜籽产业链向保健、医药、化妆品、生物制品等领域延伸。采用先进的压榨和萃取技术,提高菜籽油品质,丰富产品品种,重点发展小包装菜籽油、浓香型菜籽油、高油酸菜籽油、双低菜籽油等。引进(研发)籽粕高附加值产品提取脱毒技术,开发肌醇、植酸、植物多酚、浓缩蛋白、复合氨基酸、维生素E等高附加值产品。(3)生猪肉类加工。重点开发冷鲜肉及低温肉制品;开发方便、安全的酱卤肉制品等熟肉食品,以及培根、西式火腿等西式肉制品;利用骨、血液、脏器及皮毛等副产品生产血粉、骨粉、氨基酸、动物蛋白、活性酶、多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2.突出六大特色产业加工:(1)蜀宣花牛加工。蜀宣花牛是我国南方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培育牛新品种,它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和荷兰的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横交固定和4个世代的选育提高,历经30余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是我国南方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培育牛新品种。2017年,蜀宣花牛饲养量达30万头,其中:出栏肉牛10万头,牛业产值8.2亿元。(2)特色家禽加工。旧院黑鸡被中科院命名为:“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2016年产量200万只,产值3.5亿元。开江白鹅驰名全国,是地方良种,2012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6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旧院黑鸡出栏350万只,产值4.5亿元。依托已有基础,进行特色家禽精深加工。(3)茶叶加工。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全国知名企业集聚发展。推进冷溶型速溶茶、超微茶粉、速溶绿茶、茶饮料、茶食品、茶酒研发和生产;加快茶提取物技术的研发,开发茶皂素、茶多酚、茶多糖、茶氨基等高值化产品;推动茶叶籽的精深加工,开发茶叶籽油产品。(4)果蔬加工。利用青花椒、脆李、食用菌、香椿、乌梅、柑橘等优势品种,开发罐头、饮料、膨化食品、果蔬粉、果蔬脆片等食品新产品;重视对果蔬中特殊功效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如乌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花中的秋水仙素等,进而加工为附加值更高的保健食品和饮料;重点开发油橄榄在护肤品、保健品、食用添加剂领域的系列产品。(5)中药材加工。达州拥有药材资源2386种,选入《中国药典》品种431种,被誉为“秦巴药库”。常年贮量5万多吨,常年收购品种560余种,主要以银杏、乌梅、荜澄茄、金银花、川木瓜、白芷、丹参、云木香、桔梗、黄连为主。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2.4万亩,年产值10亿余元。(6)苎麻加工:要重点开发服装、家装产品、车饰、家纺及装饰产品、夏布工艺美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四)推进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创造能力
实施“互联网+智慧农业”行动,以协同制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个性化、定制化新业态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创新改革,依托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有利契机,与沿海发达(协作)地区共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用 “他山之石”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内生变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达州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