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7月08日 文章点击数:11086
关于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238号
提案者:市政协民宗外侨委员会
主办单位:市文化体育旅游局
提案内容:
目前,我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3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但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乏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特色文化挖掘利用不充分;三是文旅融合精品意识不强。如何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我市文旅
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编制《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达州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的精神,以全新的观念,高站位制定符合实际的《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以便科学指导。二是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市、区)主要领导参与的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协调解决文旅融合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将其纳入督导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三是成立文旅融合发展专家组。对重大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进行比较专业的论证和评估,并针对规划执行情况、投入落实情况、管理效益情况等进行持续科学评估。四是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政策。要深入细致研究、解读和利用国家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不断改善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五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更加开明开放的理念,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开发,达州文投集团要着力打造为达州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文旅产品营销平台和重点项目运营平台,破解资金困局。
二、塑造特色品牌,融入两条主线
一是围绕巴文化建设高地主线塑造巴文化品牌。要按照市委确定的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部署,提升宣传攻势,突出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做大做强和打响巴文化名片,依托“一山两址三河”(大巴山,罗家坝、城坝遗址,州河、巴河、渠江)建设巴人风情体验核心区、巴文化博物馆、并配套规划建设相关景点景区。二是围绕红军文化主线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我市红色文旅应适度集中于通川区、万源市和宣汉县,实施“红色文化记忆工程”,着力提升现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服务与展示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契机,着力打造以神剑园、王维舟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清溪宏文校、石桥列宁街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带,对红色旅游景点增容增量,进行提档升级,打造红色文旅融合精品。
三、开发特色资源,融入三条支线
一是充分发掘和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如:通川区可挖掘唐甑文化,达川区可挖掘卫承芳文化,宣汉县可挖掘老君、樊哙文化,万源市可挖掘徐庶文化,渠县可挖掘汉阙、賨人文化,大竹可挖掘破山大师、范绍增文化等,以之高起点规划建设景点景区。二是重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筛选一批非遗项目入住景区,重点打造巴渝舞、钱棍、安仁板凳龙、马渡关民歌、“元九”登高、竹唢呐、拗棒、三汇彩亭会等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三是科学利用宗教文化资源。优化金山寺、西圣寺、净土寺等佛教文化的内外环境,结合自然生态,深化真佛山、香炉山、烟霞山等的文化挖掘。
四、强化基础建设,促进升级融合
一是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加大力度推进巴山大峡谷、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铁山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培育1—2个以文化旅游创意、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景区等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园区,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连点成线成片规划打造。以现有的旅游资源(景区、景点)为基础,不断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是“串点连线成片”,立足点是统一规划旅游交通,把旅游交通纳入全市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便利出行。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依托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三农”资源,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打造莲花湖风情小镇、罗江红色文化小镇、福善孝善文化小镇、普光巴人风情小镇、渡口土家风情小镇、马渡关民歌文化小镇、宝石水云小镇、八台巴山风光小镇等。四是组织挖掘人文故事。在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挖掘、编写各个旅游景点的人文故事,让旅游者一边看风景一边听故事,真正感受到“在旅游中学习,在学习中旅游”的文旅魅力。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制订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规划,使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形成产业链条,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