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四届第十六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7月08日 文章点击数:19066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奋力助推达州创建省域经济副中心
——在市政协四届第十六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市政协主席 康莲英
(2019年4月24日)
各位常委,同志们:
这次常委会,主题鲜明、议题集中、建言精准,开得很成功!会前,邀请市发改委副主任程远鸿同志围绕“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实践与探索”主题作了专题讲座;会上,市政府副市长王全兴同志通报了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创建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推进情况。达川区政协、大竹县政协、民建达州市委、市政协经济委和魏文杰、邓华、李俊、黎明4名委员围绕主题作了大会发言,与会常委即席发言,积极建言献策。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人事事项。会后,请办公室综合整理后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下面,我就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弄懂要义,明确目标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将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写入全会《决定》,支持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为此,市委因势而谋,乘势而为,分别在四届六次、七次全会制定了“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达州高质量发展“线路图”,吹响了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集结号。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路径,为助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准确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具体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城乡地区以及经济与其他领域的协调性、环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性和发展成果的可共享性等诸多方面。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要义,奠定政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明晰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标路径
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作出了全面部署,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市委的决策部署是符合达州实际、理性且可行的,准确反映了新时代达州所处的历史方位,鲜明凸显了未来一个时期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既有近期的安排,也有长远的考量。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聚力发展“6+3”重点产业,以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4个“千亿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1个“百亿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坚持“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着力构建市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强化改革开放方面,聚力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同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释放开放发展的动力活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入调研论证,确保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二、把握要件,精准发力
(一)深刻把握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定义和要件
据专家研究分析,经济副中心的定义和标准是:省域内,与首位城市距离适中、能够承接和传递主中心部分功能,具有全省第二交通枢纽地位、具有广阔经济腹地、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功能,经济力、服务力、创新力、人才力较强的城市。梳理分析这一定义,主要包括十大要件:一是必要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要大、质量要高、前景要好,总量不低于3000亿元,且与周边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势差,高于毗邻城市15%以上。二是良好的地理区位。应该是省城的“门户城市”或“桥头堡”城市,有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吸纳集聚本省及周边省份要素,省内省外都能辐射。三是适中的空间距离。副中心与主中心一般距离应保持在200至300公里之间。太近,会与主中心一体化发展,太远,不具备承接功能。四是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足够的市场、物流、人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以及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腹地纵深空间越广,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越大,经济副中心城市的成长空间也就越大。五是发达的交通网络。应具备全省第二交通枢纽的功能,具有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或2至3种突出交通运输方式,能充分保障人流、物流的快捷运输和低成本。六是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至少在10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达到全省1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丰富的产业资源。对全省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控权、主动权,要能够通过自己的产业现代化为区域产业现代化提供试验示范。八是稳定的承传功能。资源环境承载力、人才吸附能力较强,既能“承上”,又能“启下”,对主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承接和传递能力相对稳定,能分担主中心城市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九是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较为完善的区域技术、科学研究和制度创新体系,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般在50%以上。十是优质的服务能力。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科教服务功能、文体服务功能和医疗康养功能,能为整个区域提供优良的、引领性的、示范性的社会化服务。
(二)准确把握争创经济副s中心的优势与短板
认真分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10个要件,达州有优势也有劣势。对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十大要件,达州占据天时、地利,具有同类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一是地理区位优势。达州处在川渝陕结合部,是四川东向出川的门户城市和必经之地。这应该是省城经济副中心的优选对象。二是空间距离优势。达州地处成都、重庆、西安3个“新一线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辐射交汇中心地带,直线距离在200至350公里之间(最理想的距离),既能承接和传递三大城市的辐射,又能自成一个辐射源,带动周边发展。三是经济腹地优势。达州所处的川渝陕结合部,包含7市3区3500万人口,自身幅员面积和人口在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且有万州、安康、汉中、巴中、广元等潜在的、广袤的经济腹地,在川渝陕结合部能够自成一极。四是交通枢纽优势。省委对21个市州定位中,只将达州、宜宾定位为综合交通枢纽。随着成南达、西达渝“两条高铁”十字交汇,达州将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加之,今年底将建成的新机场、相关地区的高速互通,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五是战略资源优势。天然气、锂钾两个“万亿级”资源是达州经济发展的两张“王牌”。己探明天然气储量7000亿方,锂钾经济价值超过3万亿元,一旦引进战略投资者规模开发,产值和效益相当可观,就能实现经济赶超进位。六是地域文化优势。文化是提升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省委正在大力支持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竞相吐艳。达州作为“巴人故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宣汉罗家坝遗址堪称可同三星堆媲美的巴蜀文化的璀璨明珠,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获中国考古界最高奖。这两大巴文化遗址均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加之“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等在全国形成品牌,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己连续举办六届,同样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七是支持政策优势。目前特殊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对发展天然气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二,省委站在提升东向开放高度,支持“达万(重庆万州)协同发展”、打开四川“东大门”,有利于达州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
目前,达州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2018年,GDP总量在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排第6位、增速第7位,人均GDP仅28296元,在全省排第18位。经济结构不优,传统产业占比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缺乏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群。二是发展的战略大通道尚未形成。成南达万、西达渝高铁还没落地,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没有高铁通道连接,影响经济联系、要素互动。西北向缺乏直连成都平原经济圈北部重镇绵阳、东向缺乏直连大武汉经济圈的交通运输大通道,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通道尚未形成。三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不明显。天然气资源开发不足,主要以原气外输为主,精细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不足。锂钾资源尚未进入实质性开发,面临矿权设置、资金短缺等困难。四是城市的承载服务能力不充分。2018年底中心城区面积才达到100平方公里,全市“三甲”医院仅2家,缺乏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仅2所2.45万学生。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创新指数在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创新创造能力不足。五是营商环境欠优。部分干部眼界不宽、格局不大、本领不强、办法不多,思想保守,舍不得放下当前利益换取长远发展。个别部门画地为牢,部门利益至上,缺乏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意识,行政效能低下,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欠佳。我们要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发挥优势、补足短板,积极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
三、立足职能,竭力助推
市政协必须始终坚持“市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的履职原则,树牢“一线”意识,展现“一线”作为,在聚焦大局中强化责任担当、在精准谋划中高质高效建言、为助力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作出应有贡献。
(一)凝聚共识汇合力
创建经济副中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人民政协责无旁贷、理应出力。政协要坚持思想引领和建言资政双向发力,大力宣传省委对达州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期待,大力宣传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宣传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引导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深刻认识“建设什么样的经济副中心和怎么建设”,深刻认识市委与时俱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市委制定的发展举措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准确把握政协助推的履职方位和着力重点,切实把市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重点引导大家坚定信心、锁定目标不动摇,担当尽责、勇担使命不退缩,凝聚力量、超常努力齐攻坚,使认识更加统一,路径更加清晰,步调更加一致,为创建省域经济副中心汇聚强大正能量,奋力助推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二)紧扣重点献良策
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在绘制发展蓝图、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献智出力,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高效决策。要紧扣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与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问题,深入调研,找准症结,建真言、献良策。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任务,在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上开展协商议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贡献力量。要积极关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民生问题,围绕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失业职工分流和再就业问题,为民代言、务实献计。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文化和医养中心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政策落实,开展民主监督,助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和营商环境改善。
(三)争取政策出实招
资金短缺是制约达州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最大障碍,这就需要国家和省上的政策、资金支持。当前,秦巴山区扶贫政策实施、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实施、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等,是达州的政策机遇也是发展机遇,政协要深度调研实施情况,通过视察监督建诤言,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助推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拓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尤其要发挥渠道畅通优势,加强与全国和省级民主党派的汇报衔接,通过绿色通道反映困难和问题,以引起高层关注和重视。当前,要协助市委、市政府促进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紧盯城南达万高铁加快前期工作,促成年底开工建设;紧盯西渝高铁线路规划确定,促成西渝高铁过境达州线路出炉;紧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促成支持政策和规划项目落地落实。
(四)协调联动出大力
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既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民主监督,务实建言,又在联谊交友中广泛宣传推介,着眼世界500强、全国500强、行业500强,积极牵线搭桥、招大引强,尤其要发挥好政协智力支乡联谊会在达商回引工程中的优势和作用,推动更多项目、资金、人才向达州汇聚。要广泛宣传达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达州共建共享发展机遇和红利。要大力引进省内外高校在达州设立分校、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更多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要联动周边区域合作,促进川渝陕结合部“六市三区”建立协同发展“共同体”,特别加强与万州的全方位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共同打造达州—万州—长三角“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川渝合作达万协同发展示范区,更好地带动区域协同开放,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