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关于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0年05月29日 文章点击数:9834

关于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193号

    提案者:杨仁明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提案内容:

    2019年12月下旬,新冠疫情来得非常突然、迅猛而猝不及防。不到2个月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神州大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幸免。

    疫情肆虐,国难当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为了防控疫情扩散和蔓延,除夕之夜,武汉史无前例地实行“封城”。大年初一夜,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自此一场应对疫情的“超级大战”在全国急速展开。军地白衣天使以“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职业精神,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疾控方面的院士、老专家,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全国人民拥护中央决策,空前团结并积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来。 

    此次疫情,客观反映出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疫情预警滞后;疫情之初采取的应对措施乏力;应急物资的储备不充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强;广大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现阶段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警示我们:事关人类未来的、复杂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课题,不得不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进行深刻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必须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

    建议:

    一、必须强化卫健委工作职能。各级卫健委作为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家卫生政策的职能机构,必须以“管行业必懂行业、管专业必懂专业、抓应对必懂应对”为基本职能要素,才能在公共卫生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中发挥主导、主战、主力作用。应立足卫健委工作职能,明确医疗卫生事业是专业性极强的社会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大事,强化行业专业主导、指挥和组织,卫健委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化人才占比至少不得低于70%,市、县各级卫健委、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保健机构的主官和决策者,亦应按此标准配备,才能更好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战略。

    二、必须建立医疗卫生战略储备制度。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源于“九省通衢”的华中重地、国家副省级城市武汉,相对而言,其医疗卫生资源(医院、医疗、医生、设备、技术等)较一般的城市更为丰厚,但疫情爆发,却出现医疗物资的极度短缺,甚至谈不上储备,行政领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发出了“储备充足”的、与实际情况截然不符的言论。我们必须明白:与重大传染性疾病作斗争,不仅仅需要人的精神和意志,更需要必须的、缺一不可的物资装备和硬件基础,否则,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更加完善医疗物资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以保障不时之需,才能让冲锋的战士充满信心地站到第一线,成为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之一。 

    三、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最科学、最实用、成本最低廉的措施,其本质是建立起免疫屏障。基于国民健康的未来和长远利益考量,应建立更加严格的预防保健制度,重点是严格落实和强制执行覆盖全民的预防接种措施,从更广泛的层面构筑起疾病病毒的防线,真正让国民走入“健康促进”的良性轨道。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预防接种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青少年的层面,而应进行全民普及,并把它作为公共卫生着力的重点,再不能过于被动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挑战和侵袭,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才会大大降低。

    四、必须强化国民健康意识和基本卫生知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都有认识的误区:不到生死关头,都不会主动把生命健康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主动把钱花在自我健康的改善和促进上。普遍认为:医院、医疗、医生是健康的保护神,殊不知医院、医疗、医生是人类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之前,应构筑更多防线,包括: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卫生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等等。要警示人们:无论医学技术如何发展,永远都只能被动地应对各类疾病的挑战。人类不可能跑在疾病的前面,更不可能希望疾病高抬贵手。必须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水平,从基层开始,抓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落实好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不断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卫生习惯,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

    五、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公共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能力建设包括人才队伍、技术设备、物资保障等各方面。应分别组建医疗救治、防疫、消杀等比较专业的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并提供人才、技术、物资、设备等要素保障,彻底改变在公共卫生应对方面的“水来才开沟”“临时抱佛脚”现象。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