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0年05月29日 文章点击数:10840
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259号
提案者:农工党达州市委
主办单位:市中医药管理局
提案内容:
近年来,全市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抓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切实加强中医临床学科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中医师承工作,打造了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品牌科室,培养了一批知名中医人才,进一步提升了达州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全市有二级以上规模医疗卫生机构3432 个,二级以上医医疗机构28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6家;实有床位 32943 张,其中中医床位3329张;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4137人,占医药从业总人数的8.87%,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10名。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为100%;村卫生室均设置了中医诊疗室。2018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为2160.53万人次,其中中医门诊1143.49万人次以上,约占门诊总量的52.93%。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扶持政策缺乏。尚未制定中医药具体扶持政策的同时,国家及省市等已经制定的扶持政策也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例如我市对中医药服务价格及医保政策体现不够,上级要求的“制定政府指导价的中医药服务价格项目及标准。按照中医药服务的特点, 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增设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调整针灸、推拿、中医正骨、中医药预防保健等传统项目的服务价格。”以及中医药特色项目的报销方面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中,资深专家较少且大多年事已高,名老中医更加缺乏,不少属于退休后返聘。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尚未完全建立,年轻中医药人才成长周期普遍较长,不能满足中医药工作的现实要求,尤其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利用率不高,中医特色专科优势不明显。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现象更为突出。
(三)中医秘方的保护与开发应用力度不够。部分中医医师通过自身多年摸索而形成治疗某种疑难疾病的秘方,无法正常传承,也未能有效推广应用。
(四)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不够。大多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单一,具备治疗感冒等常见小病的能力,无法承担老年慢病、重病中医康复护理服务,医养结合程度较低。更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五)宣传普及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吃中药不如吃几颗西药、挂两天水来得快,不少病人往往是在西医不见效以后才关注中医,试试中医疗效。这种普遍的心理和观念,严重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
(一)出台基层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一方面要提出并细化对中医服务供方的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逐年增加事业经费。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科教、人才培养、适用技术推广、中医突出贡献奖励、社区和农村中医先进集体创建及中医药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坚持公立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的补助政策,激励其开展中医药服务,尤其要重点支持中医院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出中医药服务需方的扶持政策,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措施。将更多有利于参保人员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同时,适当降低中医药在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的个人自付比例,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接受中医药医疗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技术真正扎根农村。二是在人员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招聘办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三是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中医药人才的引进有其特殊性,不仅要引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注重引进已负盛名的中医专家人才,特别是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医人才,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开辟医疗单位引进所需人才的“绿色通道”。
(三)探索中医秘方的保护与开发应用的方法。给符合条件的民间中医秘方授予认定证书,让其享受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设立民间中医秘方开发基金,对于市场紧缺、临床疗效显著、开发前景好的民间中医秘方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增强持有者的信心。同时,鼓励秘方持有者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所有者还可以将中医秘方转让给企业,或者以入股形式参加中医处方的开发,从而使中医秘方得到有效的推广,产生规模效应,造福广大百姓。
(四)打造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快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或引进民间资本,把养生健康产业通过公司化运作,整合旅游、养老资源,逐步建设以达州主城区为核心,各县(市)主城区为基础,街道(乡镇)为纽带,社区(村)为补充的中医康养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医疗、慢性病防治疗养康复、美容保健、运动康复、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
(五)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